市场优势:
我国纺织产业在区域布局上存在着明显不平衡,东部沿海地区集中了纺织行业80%的企业。但近年来随着沿海地区各种生产要素成本快速上涨,中西部地区临近原材料产地、劳动力供应丰富等优势逐渐显现,纺织产业特别是服装及纺织初加工产业向中西部转移的趋势日渐明显。2008年下半年以来,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蔓延,对我国纺织工业造成严重影响,出现了外需大幅下滑、内需竞争加剧、企业经营困难、亏损增加、就业形势严峻的局面,我国纺织工业陷入多年未遇的困境。2009年4月《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终于在社会各界的期盼中正式公布,其呈现了一个更加具体、振奋人心的纺织工业3年调整振兴的前景。
四川拥有丰富的纺织品资源和较为雄厚的纺织工业基础。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的产业集群开始形成,成都、德阳的服装和童装产业集群已凸显,遂宁的棉纺、乐山的织造、南充的丝绸服装加工、达州的苎麻加工、成都的洗染整业也具备了相当规模和能力。
我省纺织服装业以中小企业为主,全省企业总数约5000-6000家,中等规模以上纺织工业企业674家,从业人员逾100万人,为纺织工业提供桑蚕、棉麻等天然纤维原材料的农村劳动力超过500万人。纺织工业已形成缫丝、纺、织、印染、化学纤维制造、服装加工等为主,设计、科研、人才培养配套的工业体系。
2008年四川地区纺织行业固定资产投资58.50亿元(含服装),比上年增长了42.1%,中等规模以上纺织工业总产值334.74亿元,增长40.14%,工业增加值42.35亿元,增长32.2%,销售收入269.35亿元,增长42.39%。同时四川纺织企业实现出口创汇9.6亿美元,增长27.9%,占全省出口创汇总额的21.1%。以上指标均为西部第一,成都已发展成西部纺织服装业的桥头堡。
新一轮的产业战略转移给四川纺织服装业带来跨越的机会。当前在东部沿海省区在调整产业结构中,纺织服装企业生产基地向土地、电力供应成本相对较低,劳动力充裕的中西部地区转移已明显加快。国家也明确提出要实施"东桑西移"工程,为我省纺织工业积极承接转移,争取大有作为带来新的机遇。"大灾难带来大发展大机遇",在经历"汶川地震"的震痛之后,四川灾区灾后重建成为全国上下关注的重点。根据国务院灾后重建的整体安排部署,整个地震灾区大约需要1万亿元,计划3年时间完成。这将使灾区乃至整个四川省的纺织服装业发展迎来一个发展"黄金时期"。
展会亮点
1、四川首届以政府机构和协会共同协作举办的大型纺织展会,政策性指导凸显,企业重视性程度更高。
2、四川省中小企业局在展会期间举行“如何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专题研讨会”,切实有效的帮助各纺织服装中小企业解决问题,将吸引省内绝大多数纺织服装企业到场。
3、同期举办“2009中国西部服装工业展”及“2009中国西部国际皮革鞋业展”,上下游行业的联动,将有力推动供求双方的有效对接,从而促使展会的发展势头不断攀升。
4、现场举办“新型纺机及纺织技术推介会”“新型面辅料产品推广周”活动,为参展商搭建平台,邀请各个纺织生产企业负责人和采购人员参加,为参展商现场推荐及展后订单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5、全球爆发H1N1流感病毒,对纺织产业产生最直接影响,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呼吁做好医疗、卫生用纺织品的储备工作。
6、《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再次强调继续推进和深化“东桑西移”,并提出重点巩固和发展现有的中西部地区蚕桑生产基地。作为全国四大蚕茧基地之一、十五大丝绸生产出口基地之一和四川最大的丝绸工业中心的南充,其纺织企业在全球性的“经济危机”中逆市上扬,稳定并持续发展的西部纺织市场带动了纺织工业的发展。
7、我省《“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发展具有资源优势的丝麻纺织的要求:突出地方特色优势,发挥成都、德阳、绵阳一线的都市优势,着力扶持无污染的服装设计及面料开发,发展都市纺织服装工业集群。